美國人在過去 60 年裡究竟唱瞭多少“愛情”多少“性”?



有誰不會哼幾句和愛情有關的歌呢?有時候我們對流行音樂還會產生這種錯覺:為什麼全是在談愛情:得不到的愛,失去的愛,熱烈的愛,淺薄的愛,不知道到底該不該愛的愛……作為藝術的永恒主題,愛情(其實還有更直白的:性)無所不在,而唱出來似乎是最簡單方便的事情——哪怕有時候沒有聽眾。

不久之前,美國 Billboard 發佈瞭一份關於愛情和性的統計報告(你可以在這裡看到原文)。他們統計瞭排行榜上從 1950 年代以來最熱門的 100 首歌,然後查看這裡面“愛”和“性”出現的次數。我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這份統計不僅是一份音樂檔案,而且是整個美國社會文化的縮影。

簡單來說:美國人一開始就願意公開談性嗎?為什麼黑人比白人更願意在歌裡談論性?戰原木桌板台北|實木桌板台北爭時期人們就不太談起愛情瞭嗎?如此等等。如果為中國音樂作一個類似的統計,得到的結果會更感同身受。

我們做瞭一些小總結,與你分享。

雖然愛情很火,但是人們對於愛情的態度也是善變的

根據統計,在過去那麼多年中,“愛情”一直是音樂人最受歡迎話題。從 1960 年開始,每年在美國公告牌最熱 100 單曲榜上出現的歌曲都要提到“愛情”這個詞至少 1 萬次。

1 萬次,看上去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不過,人們對於愛情的態度總是忽高忽低,捉摸不透,就和善變的愛情一模一樣。

整個六十年代,愛情表現平平淡淡。但 1975 年似乎是一個轉折點。那一年,音樂人在公告牌歌曲中提及愛情的次數一下子猛增瞭 50% 。

隨後人們對於愛情似乎越來越狂熱,談論愛情的次數也越來越多。這種熱情在 1988 年達到瞭頂峰。那一年,“愛情”這個詞在公告牌歌曲中提及的次數達到瞭 2.5 萬次。

之後,就像大部分愛情都無法長久一樣,人們對於愛情的熱情開始消退。“愛情”被提及的次數越來越少。就在 2014 年,這些歌曲中提及“愛情”的次數再一次回到瞭上世紀 60 年代的水平。



1975 年對於“愛情來說”是一個轉折點,這一年同樣也是美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年份,因為越南戰爭結束瞭。

這兩件事情之間的關系十分微妙。簡單說來,當美軍從中南半島全部撤出,士兵們從可怕的戰場回歸生活。美國的反戰運動也隨之徹底結束,那些參加抗議的學生和民眾回到瞭學校和工作當中。整個社會的氛圍漸漸從反戰的緊張氣氛中松弛下來。

這樣寬松的社會氛圍為愛情的興盛提供瞭一個基礎,否則“國傢”、“正義”、“和平”這樣的大帽子難免就會吸引著熱血青年們前赴後繼地去揮灑他們的激情,所謂“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每一個年代表達愛情的方式都是不同的

雖然愛情每年都會被提起 10000 次以上,但是美國人談論愛情的方式也是千差萬別。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些音樂人表達愛情的方式看上去都特別瓊瑤。1951 年 Tony Bennett 最受歡迎的歌曲 Because of You 中唱著:“因為你,太陽才會閃耀。月亮和星辰都在說你屬於我,永遠也不分離。”

Dean Martin 1956 年發行的單曲 Memories are Made of This 中動情地寫道:“一個女孩,一個男孩,幾分憂鬱,幾分歡愉,組成瞭回憶。”這首歌一經發行就登上瞭公告牌最熱 100 單曲榜,並且在榜首的位置停留瞭 6 周之久,隨後飄過大西洋成為瞭英國單曲榜連續 4 周的第一。

這些歌詞似乎是有著浪漫主義文學傳統的遺風,但是從今天的視角來看還是太過於肉麻瞭一點。

再來看現在美國音樂人表達愛情的方式,那就不是一個簡單的詞語能夠總結得瞭的瞭。

Taylor Swift 的新歌 Blank Space 展現的是一種“無畏”的愛情態度,雖然(我因為不會談戀愛,所以)有一長串的前男友的名單,但是我(不會放棄)總有一個空位,可以填上你的名字。



Justin Bieber 的新歌 What Do You Mean 想說的則是愛情中的困擾,那種被對方捉摸不透的想法弄得焦頭爛額的煩躁和無奈。

還有 Maroon 5 的 Animals ,這是一個在愛情中充滿瞭控制欲的變態的心聲。

總之,在這些歌詞中,音樂人對於愛情的態度不再隻是單一的浪漫主義式吹捧,反而展現出瞭一種更多元化的態度。

這當中折射出的還是整個美國社會對於愛情的態度發生瞭巨大的變化。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愛情還和婚姻傢庭緊密聯系在一起,所以愛情意味著一生的承諾以及付出。但是到瞭二十一世紀,愛情更多地變成瞭一種激情,一種個人化的情感表達,所以表達愛情的方式、對待愛情的態度也變得越來越復雜。

愛情還可以是性的遮掩

當我們在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們談論的未必就是愛情本身。音樂人在使用“愛情”的時候也是如此,其中一個代表就是麥當娜。

在麥當娜身上呈現出這樣一種迷人的分裂特質。冷冰冰的數據統計說,麥當娜是最熱衷於談論愛情的音樂人,她在公告牌上擁有談論愛情的歌曲比誰都多,擁有的談論性的歌曲卻少得可憐。

但是,麥當娜那些火辣的照片和現場演出都再清楚不過地告訴人們,這是一個性感的女人,她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魅力去征服每一個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



這種分裂的特質在麥當娜的代表作 Like A Virgin 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這首歌描繪瞭這樣一種場景,一個女孩遇見瞭一個男孩,一見鐘情的感情過於濃烈,以至於她又感覺自己回到瞭情竇初開的那個年紀。

但是在描述“情竇初開”這樣一種狀態時,麥當娜選擇的歌詞則是“像一個處女一樣”。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比喻,就讓整首歌擁有瞭一種誘惑般的魅力。

所以你很難說在這首歌中表達的是愛情還是性。它不像 50 年代那些情歌或者瓊瑤劇那般純潔,又不像色情內容那樣簡單粗暴。它介於柏拉圖式的愛情和純粹的性之間。

之所以要這麼做,還是因為雖然美國社會經歷瞭性解放的沖擊,但是保守的價值觀的力量依然強悍,就好像《花花公子》雜志發行瞭那麼多年,但仍被很多衛道士認為是不上臺面的東西。

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的麥當娜也無法逃開時代的枷鎖。她可以選擇以性感的形象示人,但是一旦歌曲也同樣露骨,那麼那些衛道士們一定不會放過她。所以,麥當娜用歌曲中的“愛情”主題來平衡一下她那在當時“過於性感”的形象。

但是這種遊走在愛情和性之間的模糊卻也恰恰成瞭麥當娜的魅力所在。就像她在 1992 年接受《名利場》雜志采訪時所宣稱的那樣:“愛情不是性,性也不是愛情。但是當這兩樣事物走到一起的時候,就變成瞭,最有魔力的事情。”

感謝性解放、嬉柚木實木餐桌工廠|柚木實木餐桌工廠推薦皮士,性開始成為音樂的主題

與麥當娜這種遊走在愛情和性之間的做法相比,純粹的性要顯得小眾很多,但是在過去多年的增長卻是相當之快。

20 世紀 60 年代音樂人在歌曲中談論“性”的次數還是不太多,從 1970 年開始,一個非常明顯的增長趨勢出現瞭。到瞭 21 世紀,每一年“性”在歌曲中被提及的次數比整個 60 年代加起來還要多。



這種對於“性”越來越公開討論和美國性解放運動的時間線基本是吻合的。

性解放是一個很宏大的命題,當中包括女權運動,同性戀平權,避孕藥,墮胎等許多不同的議題。在這裡與音樂中的性息息相關的,還是這樣一種觀念——性不應該被視為一種禁忌,而是人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權利。

推動這種性解放觀念進入人們生活的,還要歸功於嬉皮士。

這群崇尚自由、情感與愛的年輕人把這種態度帶到瞭愛情和性上面。對於他們來說,隻要你願意,你可以在任何時間,以你喜歡的方式和你喜歡的人做愛。

這種態度又和當時愈演愈烈的反對越南戰爭的運動結合到瞭一起。嬉皮士們覺得與罪惡的戰爭相比,性愛是多麼純潔。於是他們創造出瞭一句著名的口號——“ Make Love, Not War ”(要做愛,不要戰爭)。這句口號隨後被約翰·列儂寫進瞭他的歌 Mind Games 當中,傳唱一時。



於是,自由性愛的觀念,裹挾著當時人們對於戰爭、政治的痛恨,席卷瞭整個美國。性在一部分人眼中,也就不再被視為一個禁忌。

歌唱性的人還是以黑人為主

與歌唱愛情的歌曲相比,演唱與性相關的音樂的歌手中,黑人要多出很多。歷史上那些最著名的將性寫入歌曲的音樂人也大多是黑人。

1964 年,一傢主營黑人 R B 的唱片公司摩城唱片 (Motown) 發行六十首單曲,其中十九首取得瞭冠軍,在這些歌曲中就有不少在歌詞中提到瞭性。

1973 年,Marvin Gaye 的歌手發行的專輯中有這樣一首單曲 You Sure Love to Ball,看著歌名你就能想到這首歌中所蘊含的對性的隱喻。Marvin Gaye 也一直被認為是一位先鋒,不斷挑戰著性這一話題在音樂中的尺度。

到瞭 20 世紀 90 年代,嘻哈風格漸漸成為流行音樂中的一種主流風格。由於嘻哈起源於街頭,風格更加不羈而且自由,他們的歌詞幾乎是百無禁忌,自然其中隱含的性內容也不會少。



總之,無論是五六十年代的 James Brown 和 Tom Jones,還是新世紀的 Bruno Mars 和 The Black Eyed Peas 。黑人似乎看上去更願意演唱性這一主題。

這當中有文化原因,也有社會原因。

先說文化原因吧。美國現在雖然是個看上去似乎很開放很多元的國傢,但實際上這個國傢在早期建立的時候還是白人清教徒的文化為主。他們反對墮胎、反對同性戀、甚至是反對性。這種文化現在已經在美國根深蒂固,成為瞭美國這個社會的保守派。

但在當時處在社會底層的黑人卻擁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他們沒有那麼多清規戒律。而且他們的生活環境大多不佳,所以也沒有那麼多講究,就好像從新奧爾良黑人社會中發展起來的爵士樂一樣。當時的新奧爾良中的許多妓院、賭場、以及聲色犬馬的娛樂場所提供給黑人大量的工作機會。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創作的音樂,自然也就包含瞭大量與性相關的內容。

一邊是被清教倫理束縛的白人,另一邊則是生活雖然悲慘,但卻不怎麼受禮教約束的黑人,自然在黑人音樂中會有更多關於性的內容。

讓這些關於性的內容慢慢成為流行文化的,還要歸功於民權運動。



民權運動不僅促進瞭黑人與白人在政治權利上的平等,也促使黑人去反思自己的文化,並努力使得黑人文化進入主流的流行文化。民權運動的領袖們認為,音樂則是黑人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所以他們有必要讓黑人音樂成為一種被所有美國人都認可的音樂風格。

正是在這樣一種對於黑人文化的反思中,那些原汁原味的黑人音樂被保留瞭下來,性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也是如此。這也就造成瞭現在演唱“性”的音樂人中黑人占據瞭一個重要地位的現狀。

談論性還是男人的專利,但是似乎和年齡無關

在擁有最多談論性的歌曲的音樂人中,男性幾乎占到瞭壓倒性的優勢。六十年代中,排名前十的談論性的歌手中隻有兩位女性 Evie Sands 和 Barbara Lewis ,到瞭新世紀依然隻有 Christina Aguilera 和 Nicki Minaj 兩位。

這當中部分的原因可能和麥當娜的情況類似。女性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性魅力,所以在歌詞上隻能通過含蓄一點的手段來平衡一下,以免自己被衛道士們抨擊。

但為什麼男性可以堂而皇之地在音樂中談論性,但女性就會被受到壓制?為什麼這個社會可以允許女性用身體來展現自己的魅力,但卻不允許女性談論性?說到底這仍然是一種性別不平等。

至於年齡和性的關系,雖然大部分人都覺得青少年容易沖動,苦悶的時候更容易想到性,但是似乎年輕和性關系不大。

從單個歌手的情況來看,1996 年說唱歌手 Eminem 發佈第一張專輯的時候就有談論性的歌曲。到瞭 2009 年,Eminem 的專輯依舊如此。

而從整體上來看,也沒有證據說明同時代唱著那些愛情歌曲的音樂人要比那些唱著性的音樂人要更年長一些。

相比起愛情,性仍然是邊緣的

即便在過去 40 年中,談論愛情的歌曲在減少,談論性的歌曲在增加,在公告牌中的歌曲中出現的“愛情”還是要比“性”多多瞭。

這兩者甚至都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根據報告的數據顯示, 2014 年,“愛情”這個詞在 Billboard 歌曲中出現的次數接近 1 萬次,“性”這個詞出現的次數也就是 1000 次左右。



這並不難理解,從人的心理上來說,雖然性解放已經過去瞭這麼多年,大部分人也不再覺得性是一個道德問題。但是在很多人看來,性更適合在臥室裡談論,而不太適合在大庭廣眾之下談論,至少不能像我們談論性的尺度還沒有愛情這樣寬松。

上面這種微妙的心態導致的一個結果就是,除瞭像色情行業這樣赤裸裸地販賣“性”以外,“性”在商業上往往是不成功。就好比在美國 R 級片(俗原木桌板價格|原木桌板多少錢稱 18 禁影片)的票房往往沒有 PG-13 的影片(13 歲以下兒童需在父母指導下觀看)來得高。於是,好萊塢片商就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的電影被評為 PG-13 而不是 R 級。

音樂也是一樣,當音樂中的歌詞包括太多的性的時候,就會有各種各樣的人跳出來幹涉說這些東西“危害瞭青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即使是在美國也是如此)。

為瞭避免這樣的麻煩,唱片公司索性就采取瞭自我審查的制度,對歌詞的內容進行分類,一些過於露骨或者暴力的歌詞將會被要求整改,並且在 CD 或者卡帶的盒子上也會貼上警示標志。

就這樣,還有人嫌這樣的舉措不夠強力,並且會對唱片公司各種口誅筆伐,道德聲討。

所以相比起愛情,性仍然是一個邊緣的話題。

被“和諧”的《五十度灰》原聲碟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本文來源:好奇心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arrow
arrow

    nhfdr375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